教育胜任力——家长履责的关键

来源:佚名      浏览次数:389


    开展家庭教育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明确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责任,让他们必须担责;二是要提高家长的教育胜任力,让他们学会担责。
    当今家长家庭教育的“履责”状况问题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等情形。缺位,主要是指家长不负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在家把教养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或他人,上学则把教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孩子出问题了不做自我反省,习惯性地将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越位,就是家长干了自己不应该干的事。比如学习问题,这本是学校最擅长和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有的家长不满学校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另起炉灶;有的家长让孩子选择性学习,自认为不重要的就让孩子不学、少学,认为重要的就让孩子多学、提前学;许多家长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额外增加作业,不行就大量报班。选择性学、重复学、提前学、超纲学,不仅给孩子增加不应该的负担,还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困扰,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不到位,就是家长“履责”能力差,诸如: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崇尚棍棒下面出孝子;有的家长则把快乐学习与赏识教育简单化、标签化;有的家长把失去原则等同于爱,把任性误认为个性;有的家长把规则视为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障碍……
    针对缺位不履行教育职责问题,最权威有效的方式就是立法,把家庭教育纳入儿童受教育权范畴之内,让家长树立自己是教育孩子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真正明白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的道理,主动担负起教育责任;对于那些不履责的家长予以适当的惩戒。
    针对不到位和越位问题,需要引导家长按照儿童成长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胜任力。通过对家长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
    针对具体情况凝练提出家长胜任力标准。家长教育胜任力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遵循共性基础上,培训者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家长,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教育情况和家长需要的胜任力标准。比如,面对留守儿童家长,就不可能把亲子陪伴时间与其他家长的等同起来;相对于中产阶级、高学历家庭,低收入家庭可能会更加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从而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就应该与富裕阶层有所不同。
    根据家长胜任力标准,分析家长培训需求。需求往往是遇到具体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困境状态,是内心的渴望。比如说孩子叛逆、拖拉、注意力不集中、侵犯性和反社会性、心理问题。唤醒家长的培训需求,就是要找到家长接受培训的动力源,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不断产生的新需要同自己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转变教育观念的内在需要。
    根据家长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大纲。培训大纲是培训目标、内容、方法的统一,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具体,方法要得当、可行。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是为解决家长教育需要而设计的。家长培训内容既要满足共同需要,也要兼顾个别需要;既要满足迫切需要,也要兼顾非迫切需要。学校在编写培训大纲时要注意灵活性、针对性。比如,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大纲,就是要根据一年级新生已经和可能会遇到的教育问题无法胜任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家长应该具备的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的技能、观念层面、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根据培训内容和现有条件,选择适度的实施方式。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方式是讲座式专题培训。这样的好处是经济、高效、组织难度小、覆盖面大,问题是针对性不强。个性化培训针对性强,但条件有时候难以达到。因此,一般普及型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共同性问题适合讲座式,而个性化问题则需要创造条件实施个性化培训。
    为了不断改进家长教育,还需要加强家长培训效果的评估,根据家长胜任力目标,系统地收集来自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反馈信息,及时观察培训效果,不断优化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