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姓“教”不姓“游”

来源:中国教师报      浏览次数:70898


 “海南一行,我们真正走进了中草药的世界,我们认识了四大香料,了解了药材和饮片的区别,以及饮片的制作方法。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迷惑,有探索,有思考,有实践,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日前,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班学生李瀚文分享了去年寒假与同学研学旅行的收获。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活动。此次会议以“开发地域课程资源,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为主题,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海淀区青龙桥学区和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共同承办。

 “我们学区以‘全域共建共享优质均衡基础教育’为目标,梳理出学区六大资源板块并组织人员开发相应的课程。”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杨槟分享了学区发挥资源统筹职能、开发学区特色课程的经验。杨槟还以中草药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实施效果。

 据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海淀区已有31所小学、35所中学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将成为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资源。

 “研学旅行姓‘教’不姓‘游’。”结合海淀及北京各学校的实施情况,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强调,“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时,一定要从8个方面规范研学旅行课程,包括确定研学主题、制定研学规划、分析研学路线、编写研学手册、明确研学内容,当然也需要设计研学过程、撰写研学成果、开展研学评价。”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与吴颍惠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研学旅行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搬到风景区,搬到实验室,搬到旅行过程中,研学旅行的‘学’才是目的。研学旅行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集体行为,是群体意识、群体责任、群体合作、群体生存、群体发展在校内外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所以,课程开发在其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吴颍惠建议学校可以应用以前开发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此为依托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我们希望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课程,可以跟过去的课程相结合,而不用独立开设。”吴颍惠说。

 作为一门正在探索不断前行的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也招来一些批评。比如,有的学校开展活动时重玩重游,没有研和学;有的学校则刚好相反,有研和学的内容,但没有游和玩的内容。此外,研学旅行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育人导向、部门联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效果评价”和“安全保障”两个方面的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要加强评价,增进学生获得感,要从核心素养出发,看学生哪些方面已经达到,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这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定荣表示。

 不过,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建国仍提醒与会者,“不要给研学旅行赋予过多内容,不要想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就能轻易获得责任感、团队意识等,哪有那么容易呢?学生只是参加一项活动,而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报记者:崔斌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