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 > 正文

管理与治理

来源:中国教师报      浏览次数:1894


 “管理”与“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两者含义有很大区别。

 当今学校,大都深谙管理之道。以学校场地为例,除了平时上课的教室之外,学校许多场地和设施设备室的大门紧闭着。这个做法的目的非常明确,不允许他人特别是学生随意出入。但学校的设施设备原本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该通过“管理”将学生拒之门外。

 此外,还有作息铃声和上下课铃声。一个班级的学生依据铃声同时上课,学习同样的课程和内容,几年如一日,不管他们在身心方面有多大差异、志趣爱好如何不同,都必须按照规定做同样的事情。

 学校管理教师也有许多方式,其中“下指标”最能体现管理色彩。一所学校的教师职称、岗位设置等都是有指标的,即使这所学校有多个教师已经符合某一职称的任职条件,或者完全可以晋升到某一岗位,但没有“指标”就必须等待。我们一直说,学校要鼓励教师专业成长,给他们搭建平台,但一涉及管理细节,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学校管理学生的标志是将学生划分等级。每个学科都在进行的测试,不管是用分数表示还是采用等第制,目的都是为了让一部分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陷入低人一等的境地。

 按照百分比划定等级还带来另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在学科考试中获得了90分的高分,却可能因为比他分数高的人多而被划为B级甚至C级。一次考试的等第高低,不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学得好不好,而是取决于别的学生学的如何,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将划分等级的管理方式延续到学校层面,就是根据考试分数高低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学校,导致学校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产生等级差异。无论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还是在教育资源丰沛之处,将学生、学校划分等级的做法一直因循下来,成为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

 管理学校和师生,依靠的是威权,免去的则是管理者的责任。这导致管理者最关心集体荣誉,眼中很少有学生。

 相对“管理”的居高临下、单打独斗,“治理”的着眼点是促进教职工和学生一同参与学校事务,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以“治理”为核心的学校,始终将学生放在学校办学的中心位置,学校所有工作都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成长服务;学校所有场馆设施的大门都敞开,随时欢迎学生到来;在准备做一件事情时,学校会让师生参与,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获得最优方案,并加以实施;学校课程可选择性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课表,在确保底线要求基础上让自己的优势项目得到尽可能发展。一门课程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划分为多个层级,学生虽然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但学习内容、评价方式都不同,学生之间不用互相攀比,每个人都只需要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找到自己的不足。

 学校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包括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立章程统领下的学校制度体系,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自评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让学校办学逐渐接近发展愿景,等等。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给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平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更加注重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促进构建和谐局面。

 每个人都有巨大潜能,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善于激发、大胆放手,让师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将这些能量最大化释放出来。在一所善于放权、注重“治理”的学校,每个人都是事业合伙人,学校就是大家“众筹”的项目,“共创、共担、共享”理念自然会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色。

 (作者常生龙系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