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 > 正文

以教师择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来源:中国教师报      浏览次数:5140


 教师交流能否变为教师择校?也许有人会说,学生和家长择校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是基于“上好学”的心理需求。那么,教师择校又为何?毋庸置疑,教师择校是为了追求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其实,许多教师都走过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圆了自己的“进城梦”。显然,这种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择校,是造成城乡师资不均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教师交流应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实现,把教师择校与教师交流相结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教师择校可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实现师资均衡。在乡村教师住房、交通等大幅度改善、工资待遇大大高于城市教师的情况下,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教师择校也会呈现多元化的个人追求。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宏观统筹、出台政策,提供财政支撑,让学校与教师之间双向选择,使学校聘到满意的教师,教师找到满意的学校。

 当然,其前提是先要进行调查摸底,弄清楚教师“心仪”的学校是哪个,教师理想的待遇是什么,通过填报志愿的方式了解每个教师的诉求,以此作为出台教师交流政策的民意基础。在宏观调控下,使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让供需关系与宏观调控相得益彰。

 教师择校可以促进依法治校,实现科学管理。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批好教师。“良禽择木而栖”,校长胸中有法、目中有人,给广大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有奔头,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这样的学校才能把教师用好、留住。

 教师择校必然会倒逼学校管理更加民主、科学,也会促进校际间的良性竞争。只有学校更新管理观念,才能打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教师择校可以促进终身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近年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教师受益效果明显,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教师学习动机停留在完成学分而不是自身的成长需求。如何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充电”?教师择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择校的“底气”何来?很显然是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师择校的过程也是校方对教师的选择过程,择优招聘必然带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为此,教师就必须更好地学习,以便有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教师一旦有了对学习的渴望,就能走出学习与工作“两张皮”的误区,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工作都是为了自身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作者雒会龙,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