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人才,才能适应未来?

来源:佚名      浏览次数:543


    什么是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客观需要
    北京第十二中学,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高中示范校之一。现在,在课堂上学生们人手一个平板电脑随时答题、互动,已经成为常态。在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看来,智慧教育有两个因素,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二是技术支持。
    “我们要实现适应教育的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来促进教育的公平。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客观需要。科技革命新时代已经真切到来,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也必将对教育带来巨大的颠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更是明确地要求中小学要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在智慧教育的引领下,我们要不断读懂作为数字原住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了解他们的接受习惯和成长方式,不断提升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李有毅说。
    广东广雅中学几年前就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现在正在用的是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副校长龙国华表示,课堂加入新技术、新工具,能让学生的作业情况即时生成,老师随时批阅,增强了师生的互动,能让老师关注到更多学生,同学之间也可以互动,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个性化了解,能减少老师的重复劳动。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看来,现在我们的教育确实应该与时俱进,让科技武装学生的头脑,注重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面向未来,我们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通过互联网加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这些都是当下教育要共同面临的问题。
    技术与教育如何融合?
    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的重构与再造
    “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后,老师们的效率更高了。” 执教物理观摩课的北京十二中物理教师孙德峰说。在上课前,他运用“智慧课堂”系统,让学生们做了一次知识点的答题,通过对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分析,孙德峰发现,学生们能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课前测验正确答题率83%),能了解一点“失重现象”的发生情况(课前测验正确答题率56%),但是对完全失重现象知之甚少(课前测验正确答题率24%)。在公开课上,孙德峰减少了对“超重”和“失重”现象介绍的引入环节,把课堂重点放在了完全失重现象,并用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体验。
    在孙德峰看来,将技术引入课堂,是对教学过程的再造。“传统课堂可以是满堂灌,但信息化的课堂,强化了课前预习的作用,课前学习基础知识,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以及即时评价,让老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也更加平衡。”
    用了新技术,是否老师备课可以偷懒?孙德峰说:“相反,用了新技术以后,对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源越丰富,越需要老师在备课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筛选出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辅助教学资料。”
    浙江宁波二中也是当地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宁波二中曾经尝试过电子书包、翻转课堂,但不是很成功。“电子设备成了表演课,没有深入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宁波二中副校长杨继林说,现在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正试用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如何更好地落地信息化教学,在杨继林看来,需要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连接起来。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老师要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并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备课。这样的教学才是因材施教,才是有效果的。“技术与课堂,智慧与教育,要真正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杨继林说。
    “我们认识到智慧教育是推进教育深综改的重要手段,以智慧教育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硬件设施的形变,而是旨在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这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内涵式的发展要求。而智慧教育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的融合,通过更广泛、更自由、更及时的供给,让教育资源更趋均衡和丰富,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通过智慧教育,我们会找到出口,从而真正地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我们还认识到智慧教育是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坚实的保障。”李有毅说。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说,新技术是非常好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对于新课改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的作用,也会优化学校的管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的重构与再造。也要通过信息化,创新和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说,教育的个性化与规模化,多样化与高质量公平,实际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构出的灵活开放终身、个性化的新生命,它的重要性就在于理解我们教育的核心价值创新,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我们教学研究的方式。
    “但是无论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绝不可能替代平均的平庸的教育。技术并不能等于先进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关键。”罗洁认为。
面向未来,怎么培养人才?
    培养学生的良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人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高中生。到2035年,他们是30多岁,到本世纪中叶,他们是50多岁,从30岁到50岁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节点。”翟小宁说。
    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翟小宁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日益融合,为未来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也为学校的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则需要在信仰的基础上再加一份果敢与远见,未来的教育必将更加剧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翟小宁说。
    在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的设想中,人工智能进校园,使得老师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有了一位虚拟助手,除了让教学和学习更有效率高,更重要的,人工智能本就是以后学校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未来社会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可能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需要和机器去做一些协同。”吴晓如说,科大讯飞愿意给学校提供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开放一些技术,让学生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用人工智能在他的创新一些实践过程中能够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未来。
    “知识要广博,品行要养正。”龙国华看来,技术的发展会引起很多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师生关系,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向,是不会变的。新技术只是辅助,面向未来,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并教学生正确看待技术变化,并迎接这种变化。
    “在互联网汹涌袭来的时候,学生的道德观、互联网的能力观、价值观,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信息化学习和时代的责任感。”翟小宁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生命力、创新力和领导力,更要有道德心,家国情怀。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双刃剑,它既可以服务人,也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变化。这关键是要看人的智慧和人的智能。第一,他能否最终驾驭人工智能。第二,驾驭人工智能的人是什么样的人?驾驭人工智能的人,他也许没有创新力,也许没有领导力。但是他一定要有道德、有良知,是一个善良的人。有良知的人具有了创新力和领导力的时候,就能为自身、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带来正能量,当这样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和人类,才更有前途。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志聪认为:“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