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如何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7179


 与学术研究不同,中小学教育科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的投入程度,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专业成长的成就感。遗憾的是,很多中小学将教育科研工作当作追逐教育热点问题的“利器”,在研究课题上每年都有“风格迥异”的新课题,导致一些教师对学校课题和管理者的意图无所适从。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学校所倡导的教育改革等教科研举措毫无热情的话,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不管教育科研的“冬夏与春秋”。由此看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持续动力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学校管理者意图的领悟、对研究执行过程中得到“智力支援”和专业方面的获得感,以及对研究实践结果的高期待。

 应让更多的教师“卷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级层面的教科研课题选题应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选题合适与否的标志一为是否聚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二为怎么让更多的教师“卷进”课题研究中。笔者曾观察过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正因为发轫之初的课题选题切中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害,当年虽非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实验研究中,但作为学校的大课题,老师耳濡目染和参与研究的部分工作,不知不觉中使教师建立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研究也渐渐成为该校教师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其后续研究也以此为中心,教师因此也成为教育课题研究的受益者,在各自擅长的教育教学领域内推陈出新,从而实现了教育科研的良性循环。

 应多样化呈现中小学教科研的成果。课题成果得奖固然是彰显中小学教科研获得成功的重要方式,研究成果报告能反映中小学对相关研究课题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但确实也存在一些中小学课题年年获奖,但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此却“知之不多”,因为某些课题报告完成后就束之高阁。久而久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里成为少部分人的事。即使是这些“少部分人”也会视教科研为“畏途”,因为不同的研究对撰写者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论述水平都是不小的挑战。

 其实,除了研究成果报告外,课程、活动、展示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同样应视为中小学教科研的成果。且从工作范畴来说,教师更熟悉在日常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这样一种“扎根理论”的研发方式;也更能接受课程、活动、展示等形式的动态成果。这种化整为零的课题研究方式,能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从而使研究问题和探讨问题方式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常态。一旦这种滚雪球式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自组织队伍发展壮大,就能成为学校层面课题研究的重要力量。课题研究也就能成为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性、提炼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抓手了。

 (作者王曦,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