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激活农村小规模学校
有效的校本教研必须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常规性活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同步提升。
学习培训主题化,让教师成为学习者
培训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提高教师“学习力”,促进有效构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重要途径。培训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提出“系统规划、全员参与、分层要求”的思路,具体做到“三个改变”,促进教师成为“学习者”。
变“零打碎敲”为“系统学习”。许多学校有间周组织一次业务培训的传统,但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围绕学年主题系统安排,即对培训内容和方式围绕“主题”进行系统规划。2017年,我们围绕《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课题,系统规划了系列培训,达到学用一致、学用结合的目的。
变“随意自由”为“主题学习”。针对学校安排的业务自学,许多教师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提出了个人自学“主题化”要求,教师按照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拟定的主题进行重点学习,对某一主题进行系统建构。
变“贩买贩卖”为“实践引领”。在校本培训中,许多学校组织二级培训,即由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校内组织再培训。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往往把专家讲座内容“转嫁”给教师,让教师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针对这种现状,外培教师必须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重点进行解读和引领,增强二级培训的实效。
课例研讨问题化,让教师成为实践者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把“学程”研究作为课例研究的中心任务,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大力实施“四课系列化”行动,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方法运用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中,在课例中研究“学程导学”的实施策略,并加以实践。
鼓励开展常态课。“常态课”研讨改变以往随堂听课督促监控功能,强化交流研讨功能。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常态课、评一节常态课,实施“田野式”研讨,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带头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例诊断,为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提供依据,同时也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全面铺开研讨课。研讨课的“课”是引子、重在研讨,要有目标性和导向性。在研讨课研修活动中,我们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系列活动为载体,从课例中提高教师落实“学程”、了解学生、研究学法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同时,搭建了培养青年教师和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的平台,促进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重点打造示范课。学校根据教研主题拟出示范课的方案,确定好中心发言人、执教人以及上课内容和时间。上课前由教导处组织学科组成员集体备课,执教人上课,再组织听课和研课。
精心组织比赛课。规模小、人数少、年龄大,参加赛课人选捉襟见肘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改变赛课的功利思想,把赛课作为校本教研的资源和契机。二是要改变赛课以胜为荣思想,把赛课作为磨炼自我、超越自我的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草根化,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校本研究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但又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深度。课题研究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形式。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实践了基于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提炼、设计了 “发现问题—设计主题—行动研究—总结提升—产生新问题—新一轮研究”的流程,为深层次解决教学和校本教研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
“大题细做”,抓住关键问题小角度切入。以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为例,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宏观规划,抓住关键,小角度切入,关键点突破。按照这个思路,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就是“大题细做”。比如,课题组指导各学科从课题研究出发,针对学科实际,分层拟定子课题。子课题的拟定以学校总课题为主干,细化形成树状系列。
“小题大做”,整合关联问题整体推进。为开展有效校本教研,倡导和组织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在对个人微课题研究指导检查中,有些教师的微课题有现实意义,但缺乏系统性和研究动力。我们就对主题接近的微课题进行整合,并争取立项。这样既发挥“草根化”行动研究的特色,又集中优势,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有效载体。
(作者徐耀光,单位系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