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堂妈妈”不具样板意义
媒体报道,湖北武汉某中学一名学生家长初中三年共旁听了3000多节课。
听多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如今又出现“别人家的家长”的事迹,连续三年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用老师的话说,这位母亲现在去中考也没有问题。
现实语境中,家庭教育成了不少父母的“心病”:要么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要么放下工作每天监督着孩子。在关乎子女成长问题上,再理智的父母都可能被搞得晕头转向,比如,陪读问题,到底陪不陪读?怎么陪读?能不能出效果?种种问题摆在了父母面前。
父母的陪读,可能会造就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教育纪录片《高考》当中讲过一个陪读的父亲的事例,这位父亲放下自己经营正好的生意,去毛坦厂中学当了一名保安,最终孩子不负众望,考取重点大学,这怕是所有“陪读”父母共同的心愿了。但现实并不都这般美好。陪不陪读,一是父母有没有时间的问题,二则是如何陪出效果的问题。不少父母一旦迈入“陪读圈”,总觉得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也必须拿出优异的成绩作为回报。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兮兮,亲子教育的效果反而更难凸显出来。
新闻中,这名全职妈妈之所以能够“陪堂”三年,是因学校有“开门办学、推门听课”的家长督学政策,而该家长也听从老师的建议,一坚持就是整整三年。可见,“陪堂妈妈”是家校良好沟通的结果,更是父母以身作则的坚持。不过,我们需要一个“陪堂妈妈”来让我们深入思考家庭教育的症结和解决对策,却不需要跟风式再出现个“陪堂爸爸”。对子女而言,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坚持,本身就是很好的示范,盲目的效仿和跟风,只会让父母倦着、孩子累着。
“陪堂妈妈”的意义在于,让人可以对照着“陪堂妈妈”,自查对于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在孩子遇到成长问题时是否帮孩子出谋划策了,又是否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身边。家庭教育当中,“陪着孩子”和“陪伴孩子”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父母时常把“陪读”挂在嘴边,将自己扮演成辛勤的付出者,以此来逼迫孩子学习,但除了给孩子洗衣做饭、监督作业之外,再也未能帮助孩子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有的父母,即便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却依然在用心给孩子做示范:给予孩子必要的人生忠告,用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给孩子心灵上的慰藉。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否则,只会给孩子平添压力。
“陪堂妈妈”只是个例,父母无需以此来作比较而觉得相形见绌,更不必头脑一热放弃工作跟去效仿。只要是真心陪伴着孩子了,时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了,真正珍视这份亲子关系了,陪不陪读,真没那么重要。
(作者王瑶,系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教师)